帝王之术:功劳=利益,封赏=分配权,不公平、不平等才是常态
主题:不公平
功劳=利益,封赏=分配权
项羽分封,不公平、不平衡导致混乱。不仅没得天下,反而失天下。
是不是刘邦的封赏、分配就非常公平合理呢?当然不是。
在现实操作当中,分配不公平才是常态。
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难以做到平衡、公平才是常态。
客观因素主要是资源限制,僧多粥少,不可能完全公平。
主观因素主要是亲疏、爱憎,功劳评定的标准不统一、不严格,很难平衡。
刘邦的封赏中创造了三种不公平:
第一、称呼不公平
刘邦大封功臣为彻侯,萧何的食邑户数最多,功臣们都很不满。
刘邦认为诸位功臣都是功狗,意思是功劳与猎狗一样;而称呼萧何为功人,意思是功劳和猎人相同。
这种蔑视性称呼是有作用的,不是凭空产生的。
商鞅治国有辱民之术,辱则求荣,辱才能重视爵位。
本质上,刘邦是在用称呼抬高萧何,压低其他人。这何尝不是一种正名分,同时又分化群臣的手段呢?
《商君书·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算地》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第二、标准不公平
古代封侯,通常按照军功,这是评定的唯一标准。虽然对军功大小多少的评定有出入,但是不会差距太大。
而刘邦在评定功劳时掺杂了太多的亲疏、爱憎关系,导致评定标准难以统一,必然导致不公平,必然导致人心怨恨。
比如,燕王臧荼造反,被俘获之后,封太尉长安侯卢绾为燕王。卢绾家与高帝是同乡,卢绾又与高帝同一天出生,高帝宠幸卢绾,群臣没有敢埋怨的,因此就立卢绾为王。
比如,大肆分封宗室成员。把楚王韩信的封地分为两个王国,将淮河以东五十三个县封给堂兄将军刘贾做荆王,将薛郡、东海、彭城等地三十六个县封给弟弟文信君刘交为楚王。把云中、雁门、代郡等地五十三个县封给哥哥宜信侯刘喜做代王,把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等地七十三个县封给自己平民时与同居的妇人所生的儿子刘肥当齐王,百姓中能讲齐国话的人都分给了齐国。
比如,担忧韩王信雄才武略,封地靠近洛阳,就把他迁徙到太原以北,抵御胡人。
虽然所有人都感到了不公平,但是没有人敢埋怨,只是把怨恨隐藏在了心里。
爱宗室,爱卢绾,封赏给得多;担忧韩王信,已经封赏了韩国旧地,还要把他迁徙到远方。
第三、封赏不公平
标准不公平必然导致给予的内容不公平,有人获得的封地多,有人获得的封地少。
宗室的封地多,因为刘邦想要依靠宗室来镇守天下。能不能实现呢?
第一代人勉强还可以,到了后来,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证明宗室也是靠不住的,就算给了他们巨大的利益,他们还想要更多,又有谁不觊觎皇位呢?
各个诸侯王都担忧自己会不会被干掉,要么造反,要么逼反,都被消灭了。封地又回到了刘邦手中,也是一种变相的削藩,或者秋后算账。
不公平必生矛盾
封赏不公平,人们心生怨恨必然引发了内部矛盾。
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之后,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
刘邦在洛阳南宫,就看到将领们三三两两的坐在沙地上谈论。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
他回答说他们在图谋造反。
张良建议,利用封赏雍齿,安定人心,制造期待。并且准备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且催促丞相、御史论定功劳进行封赏。酒宴之后,人们都欢喜异常,因为雍齿是刘邦最讨厌的人,刘邦怨恨他当年背叛自己,现在他能够先封侯,自己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这才算把人心安定下来。
这就是借用自己怨恨的人,安抚了人心。
不公平才是分配的常态
楚汉之争结束,刘邦最终胜利,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分配利益,分封功臣。大家之所以跟着你干,就是因为有功劳就有封赏。
当然,在具体执行封赏的过程中,不可能按照平均主义分配,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公平,一定会执行差等主义。
只要执行差等主义,就有人感觉不公平,就会有人造反造成秩序的混乱。有不公平有怨恨,就一定有人造反,这是人性使然,不可改变。
总之 ,不公平、不平等表现为差等主义,才是社会常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